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

『班級互換教學設計、課程串連方式』之引言 - 林俊明

在說明課程串連之前,必須先打破一個社大長期的一個論點,就是班級經營
在我初加入社大時,感覺到社大老師彼此間,有小小的排他性,尤其是同性質的課程老師
在審案,新課程試教時,尤其明顯,招生對壘時,更是明顯

某些舊老師,會全力圍堵新老師,尤其是同性質優秀的新老師
更糟的是,學校往往取決於合作已久舊老師,將優秀的新老師封殺掉
原因不外乎,怕學員不夠多,兩個課程都會倒課

慢慢的只剩一些比較受歡迎的課程,倒課率越來越高,學員漸漸的流失
老師越來越沉迷班級經營,課程越來越壁壘分明,老師生活壓力大,教育部規矩更多
屈從與對抗在心靈糾結,理想與現實被模糊與苟同
如此,社大創立之精神,終有一天消失殆盡
更糟的是,以超低廉價的學分費,將所有本來在辦教育的機構,一併消滅掉
屆時、社區大學變成台灣教育上的大敗筆,社大老師更是無形的大幫凶

但是社大從業人員,都是智慧的,近來陸續的推展,班級互換、課程串連
剛好能解決,原本可能會產生的失敗,而且再次升級與超越社大教育精神
所以這次的學群化,是非常重要的改造行動,不能等閒視之

淡水社大學生的回流率,比起我在其他社大看到的還高很多
於是、我在其他社大提出,以學校經營替代班級經營,並舉淡水社大來做範例

我有很多學生,都上過很多課程,找學生來提出建言,是很棒的想法
當學生能對老師做出指點時,他們都會異常興奮與投入
學生能拉兩個老師一起合作,學生更是高興(曾有學生跟我說,某老師不錯,可以找他合作等)
所以當學生介入開會時,其實課程串連的動作已經開始

在班級互換教學設計上,曾有的經驗中,學員反應、題目過於繁雜,聽了很多,卻都沒一個完整
學員多有年紀、易忘,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。老師意猶未盡,學員卻搞不懂互換的意義在哪
曾在大安社大,搞了一場非常失敗的互換教學設計、在公民週
學員在講座一半時,就走了一大半,雖然不是我設計的內容,但與有恥焉,心中一樣難過
所以設計出題目,讓學員選擇或參與修改,恐怕也是必要的

學群化籌備小組,是付出心力的一群推手,但參與課程合作,不能只限於這些老師
所以我提出以下建議:
1. 提出(學校經營)取代(班級經營)的口號,讓老師們更能敞開心胸合作
    招生不單只是老師的責任,而是全體工作人員、老師跟學生的責任
2. 老師開會、班長要來參加、志工也要來開會,以免流於老師的個人思緒中
3. 在十八週中,設計一堂課,讓學員選擇其他老師來教一堂課。次堂課,老師說明本身教學計畫
    並讓學員去發表建議,兩位老師有什麼合作的空間,有無學生願意挺身促成合作
4. 開設免費講堂,每週兩次免費講座,無籌制、開放老師登記(不論現有、未來、他校講師)
    讓學員、老師參加,學員參加積點、老師更能互相深入了解彼此的努力,跟教學技術
5. 成果展亦展示老師們合作計畫、行動成果,形成老師合作的風氣

凡事在未形成風氣前,都是困難的、被質疑的,當風氣形成之後,是被稱頌的、表揚的
敢在困難與質疑之下行動,是開創者
開創者未必被記錄表揚、謀得利益,甚至被質疑動機
但開創者活得自在,並無愧於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