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

計畫書架構/陳江河老師


一、緣起與目標:
淡水社區大學成立多年,對於推展淡水地區成人教育具有相當之貢獻,為了提供在地民眾更多元之學習內涵與學習網絡,並開啟未來十年淡水社區大學引導學員朝向系統性終生學習的目標,除了因應學員需求外,應發展更具開創性之學習模式課程規劃。如此不但可滿足既有在學學員之學習興趣,亦能吸引更多在地民眾加入學習行列。
為發展課程學群化目標,淡水社區大學特組織二個課程群化小組,而本群化小組成員之專業領域涵蓋農耕、園藝、繪畫、攝影、生態解說等等不同面向,較難以傳統學群分類方式定位,因此勢必需發展另一種具有相當特色之跨領域綜合學群,以及思考彼此間之網絡連結與操作模式。

二、計畫內容與執行方式:
1.      依現時需求與未來發展方向組織學群,並討論確認學群屬性與名稱,如「達文西學群」。
2.      擬定學群學習網絡與實施計畫,建立學群學習系統網絡及進行學群學習模式之操作實驗。
3.      於學期中安排互訪課程,如邀請學群老師到班上課,或是在該班既有課程計畫中開放幾堂課讓學群學員一同上課。
4.      擬定同時報名學群中多項課程之學分費應能有優惠方案,比如第二門半價,或特定兩門搭配同修有折扣等方式,以鼓勵學員踴躍參與學群學習。
5.      開設免費講座,於每週或隔週各提供一堂免費講座,由學群老師認養,上課學員採限額登記制,並規定須為學群之學員始可享有之學習福利,如此老師之負擔不致太重,學員也較有特別待遇之感覺。
6.      成果展示以學群聯合展示方式進行,更能增進老師間或學員間彼此之交流與互動,同時也能展現1+1大於2的效果。
7.      定期檢核學群學習成果與課程調整修訂,如利用問卷或班代會議檢核學習成果,以及群化小組持續運作與成效追蹤。

三、預期效益:
1.      完成學群學習機制之建立,使學員與教師皆能受益,終身學習、共同成長。
2.      促進課程交流,進而衍生更多學習之可能性與趣味性。
3.      藉由特有之學群學習模式之建立,進而使社區大學得以永續經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