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

101年度教師聯合會代表



     
     
         課          名          稱
 
何立德
鄉鎮玩家-趣玩淡水街道
副會長
周正義
認識三芝〔三芝]
陳錫坤
油畫
總幹事
李天恩
基礎攝影
Photoshop攝影後製
教師代表
(依姓氏筆畫)
胡淑嫻
生態解說導引員培訓課程
張琦雯
埋下希望種下愛-種子盆栽教學
埋下希望種下愛-種子盆栽教學﹝八里﹞
許家郁
網拍、淘寶批貨、Facebook創業班

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

課程學群化計畫書

課程學群化計畫書

李天恩

計畫招集人:
李天恩老師/基礎、進階攝影班

計畫與談人:
何金富老師/永續農耕班
周冠宇老師/素描水彩班
陳江河老師/生態導覽班
林俊明老師/種子盆栽班

一、課程學群化之構想

1.      豐富學習經驗:串連不同類型的社大課程,豐富社大學員的學習經驗。
2.      學群資源共享:藉此規劃,學群的資源可以共享,提升資源的流通。
3.      統整深化學習:透過學群串連的學習模式,學員在學期中可接受不同領
       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域專業教師的薰陶,使成人教育更趨於統整與深化。

二、課程學群化之規劃

1.  辦理帶狀的課程講座,形式類似通識講座,由社大講師認領課程,使學員有更多機會認識社大各領域的精彩課程。

2.  在學期的課程安排中,安插一堂學群中其他講師到班級上課,使學員藉由外師的專題,提升對該領域的專業知識,並能運用在原本課程中。

例如:攝影、素描水彩和生態導覽、永續農耕、種子盆栽班級的結合,藝術領域班級的學員,在生態農業學群講師的引導下,在創作相關專題時,因為對該領域的理解加深,將更能捕捉被攝物或是素描對象的精髓。

3.  在學期的課程安排中,以校外教學的方式參訪學群中的其他班級,規劃不同課程的串連,使不同班級的學員自由分享、激盪創意,在開放的對談空間中,嘗試創造性活動的可能性。

三 課程學群化之預期成果

學員在學群化課程結束後,不只是了解原本課程的知識,同時也可以增進對於學群中其他課程的認知。

    短期成果:完成學群學習機制之建立,讓社大學員們,認識更多優秀的社大講師,及他們的課程精神。促進課程交流,進而衍生更多學習之可能性與趣味性,使學員與教師皆能受益,終身學習、共同成長。
    中期成果:讓老師們可以互相合作,不論在課程內容、自身教學規劃、社區教育推展,都能發揮團隊力量,放大教學功能,也吸引更多學員參與社大。
    長期成果:讓學員之間與師生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,為共同目標合作,為社會公益,參與地方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生態保育、人文關懷,共同為地方盡一己之力。

四 執行方案

    建立學群學習系統及進行實際的操作實驗。
    詳實調查學員意見,了解學員需要。
    擬定學群之學分費優惠方案,以鼓勵學員踴躍參與學群學習。
    定期檢核學群學習成果與課程調整修訂,利用問卷檢核學習成果,以及學群化小組持續運作與成效追蹤。

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

計畫書架構/周冠宇老師


一、課程學群化之構想

 把〈繪畫入門─素描篇〉的課程,與〈生態解說導引員培訓課程〉,兩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學群化。


二、課程學群化之規劃

〈繪畫入門─素描篇〉課程的學員們在上學群化課程時,可以先從觀察野生生物開始,和〈生態解說導引員培訓課程〉的學員們一同瞭解淡水地區附近的生態與棲地環境的重要性,並學習如何導引聽眾了解生態與棲地環境的關聯,讓聽眾對於淡水的整個生態環境能有進一步的認識,進而主動積極参與淡水生態與棲地環境的保護,實踐愛地球護家園的願景。


三 課程學群化之預期成果

讓學員們在學群化課程結束後,不只是對於原本課程的學習有成效,並且也可以對於學群課程中的另外一類型的學習,有相同的學習成效;在一次的課程學習過程裡,獲得兩倍或是兩倍以上的成果,甚至在學群課程的融合中,可以有觸類旁通的想法。

計畫書架構/陳江河老師


一、緣起與目標:
淡水社區大學成立多年,對於推展淡水地區成人教育具有相當之貢獻,為了提供在地民眾更多元之學習內涵與學習網絡,並開啟未來十年淡水社區大學引導學員朝向系統性終生學習的目標,除了因應學員需求外,應發展更具開創性之學習模式課程規劃。如此不但可滿足既有在學學員之學習興趣,亦能吸引更多在地民眾加入學習行列。
為發展課程學群化目標,淡水社區大學特組織二個課程群化小組,而本群化小組成員之專業領域涵蓋農耕、園藝、繪畫、攝影、生態解說等等不同面向,較難以傳統學群分類方式定位,因此勢必需發展另一種具有相當特色之跨領域綜合學群,以及思考彼此間之網絡連結與操作模式。

二、計畫內容與執行方式:
1.      依現時需求與未來發展方向組織學群,並討論確認學群屬性與名稱,如「達文西學群」。
2.      擬定學群學習網絡與實施計畫,建立學群學習系統網絡及進行學群學習模式之操作實驗。
3.      於學期中安排互訪課程,如邀請學群老師到班上課,或是在該班既有課程計畫中開放幾堂課讓學群學員一同上課。
4.      擬定同時報名學群中多項課程之學分費應能有優惠方案,比如第二門半價,或特定兩門搭配同修有折扣等方式,以鼓勵學員踴躍參與學群學習。
5.      開設免費講座,於每週或隔週各提供一堂免費講座,由學群老師認養,上課學員採限額登記制,並規定須為學群之學員始可享有之學習福利,如此老師之負擔不致太重,學員也較有特別待遇之感覺。
6.      成果展示以學群聯合展示方式進行,更能增進老師間或學員間彼此之交流與互動,同時也能展現1+1大於2的效果。
7.      定期檢核學群學習成果與課程調整修訂,如利用問卷或班代會議檢核學習成果,以及群化小組持續運作與成效追蹤。

三、預期效益:
1.      完成學群學習機制之建立,使學員與教師皆能受益,終身學習、共同成長。
2.      促進課程交流,進而衍生更多學習之可能性與趣味性。
3.      藉由特有之學群學習模式之建立,進而使社區大學得以永續經營。

計畫書架構/林俊明老師

一、課程學群化之構想

把不同課程做出串連的關係,讓社大學員有更多的學習空間,進而去思考,如何規劃人生學習目標,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。並深化學習精神,上課並非只是打發時間,而是可以走入生活、融於生活、參與生活圈,並能貢獻所學,達到公民社會的目標。

二、課程學群化之規劃

1. 讓不同課程做串連,設計相關課程,將兩班放在一起上課,去激盪不同的學習想法。
2. 在正常課程中,安插一堂其他課程,將兩種不同的課程,其相關性串連起來。
3. 辦理帶狀的課程講座,讓講師認領,讓學員有更多機會去認識更多講師及課程。
4. 將帶狀課程講座下鄉,由資深學員負責協辦、講師指導、社大主辦,讓社區大學的行政團隊、講師們、學員們形成一種默契團隊。
5. 讓學員自籌社團,聘多位指導老師,共同完成一個社會任務或目標。


三、課程學群化之預期成果

1.      短期成果:讓社大學員們,認識更多優秀的社大講師,及他們的課程精神。
2.      中期成果:讓老師們可以互相合作,不論在課程內容、自身教學規劃、社區教育推展,都能發揮團體戰力,放大教學功能,也吸引更多學員參與社大。
3.      長期成果:讓學員之間、師生之間,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,能為共同目標打拼、建立社團,能為社會、公益,甚至參與地方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生態保育、人文關懷,共同為地方盡一己之力。

計畫書架構/何金富老師


一、學群範疇︰
1.          生態攝影班,李天恩老師
2.          素描與水彩班,周冠宇老師
3.          生態導覽班,陳江河老師
4.          種子盆栽班(?待確認)林俊明老師
5.          永續農耕班,何金富老師

二、場地及形式︰
1.          以永續農耕班之埤島教室為學群實驗基地,取其同時擁有一般教室空間及埤島農場內外之自然環境資源,並可提供農場之軟硬體設備供各班需要時使用。
2.          由本班提供特色風味餐,或聚餐郊遊,或參訪,或教學,由各老師自行決定。

三、操作方式︰
1.          首先,邀請其他4老師前來農場聚餐,認識基地內外環境及軟硬體設備,在自然自在的舒適環境中,連結情感,激盪創意。
2.          由各老師視情況邀各班學員數名,擇日至基地,或郊遊聚餐,或進行各班課程,或閒聊互動,自由分享,話題不限,讓師生在移動中摸索創造性活動之可能。
3.          因本班學員已在本場地中,請開放本班學員自由旁聽他班課程,並請相關老師提供本班學員有關攝影、基礎色彩學、構圖及造景等課程學習。

四、特色風味餐菜色︰
1.          鮮甜丸蔬湯︰主婦有機商店之虱目魚丸,搭配本農場無毒當季蔬菜
2.          燒烤特色芭蕉︰本農場之特色芭蕉
3.          埤式鹹甜湯︰芝麻湯圓與港式香腸
4.          視當季特產蔬果供應

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

淡水社大學群化小組第三次正式會議會議記錄 (2012/06/02)


會議時間:2012年6月2日(週六)19:30 - 21:00

出席人員:
張建隆主任
何金富老師
李天恩老師
林俊明老師
周冠宇老師
陳江河老師

 學員代表:
林育伶學員,素描班

胡婉玲學員,素描班
陳美妃學員,永續農耕班       

會議決議:
  1. 學群規劃需讓學員產生興趣,找出學習方向。
  2. 學員參與學群的動機與誘因。
  3. 藉由討論了解學員的意見。
  4. 如何激發學員的參與。